• 官方微信
  • 手机版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成果展亮相深圳文博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2023年01月13日
2022年12月29日至2023年1月2日,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向公众开放。由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承办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成果展正式亮相,该展集中展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四端”(资源端、生产端、云端、消费端)的建设成果。

       2022年12月29日至2023年1月2日,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向公众开放。由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承办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成果展正式亮相,该展集中展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四端”(资源端、生产端、云端、消费端)的建设成果。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具体包括文化资源数据、数字化采集、红色基因库、国家文化专网、省域/区域文化数据服务中心、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文化体验设施、文化体验装备、文化体验场景等。上线运行以来,陆续吸引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雅昌文化集团、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深圳广电集团等文化单位入驻。

       推进文化数据要素市场融通

       2022年3月,由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同意,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承接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试点建设工作。经过建设方案报批与5个月的系统建设,在完成多轮内测、安全测试和压力测试后于8月31日上线试运行。

       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设立的初心围绕“五个服务”:服务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服务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服务于挖掘和盘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服务于文化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于培育新型文化消费业态和方式。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场、在线交易平台优势,接通国家文化专网,疏通供给和需求,破除文化数据要素的市场分割,加快推进政府间、部门间及市场化主体间的文化数据要素市场融通。

       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主要有五大属性:充当专网平台,充分保障数据安全;充当数据超市,让交易主体进入数据超市进行开店、开展交易业务;充当要素市场,服务于文化生产和文化产业发展;构建全链条交易生态,贯穿数据挖掘、数据生产到数据消费的多个环节;作为交易引擎,推动场内交易与场外应用分发的良性循环。

       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的交易标的物分为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两类,按范围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类。按照“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原则,汇集古籍、美术、地方戏曲剧种、民族民间文艺、农耕文明遗址等资源。区别于其他数据交易场所和文化要素交易机构在互联网端交易的方式,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实行国家文化专网内网交易与互联网分发,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部署提供统一、且编码注册和解析服务的技术系统,实现专网与互联网跨域、从文化资源数据交易到文化数字内容的分发。

       “数据的关联是核心的生产力,关联数据是核心资产,数据的变现是核心的驱动力,数据安全是我们核心的竞争力。”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副总经理、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主任塞夫告诉记者,基于全国文化大数据体系来构建的交易中心,应在全国范围培育成百上千的文化数商,孵化一系列新型市场主体和就业岗位、培养新型文化消费市场。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通过交易引擎联动整个交易生态,从文化专网内的核心交易引擎链接到场内交易主体、场外关联主体、数字化生产线、线上线下文化消费场景、国内国外相关市场,打造服务于文化数据生产与应用的交易生态,面向国内与国际范围开展文化数据交易业务及与交易相关的服务业务。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在架构上可概括为“两侧四端”,“两侧”分别是供给侧、需求侧。所谓需求侧文化大数据,是指在文化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而所谓供给侧文化大数据,就是从文化资源中“萃取”的数据。“四端”分别是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资源端是指公共文化资源收藏或保管机构,既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档案馆、资料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也包括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社、出版社、文艺院团等文化生产机构。生产端是指对文化资源数据采集、加工、生产的机构。生产端和资源端可能是重叠的,即作为公共文化资源的机构,同时从事文化资源数据的采集、加工、生产;生产端和资源端也可以是分离的,一些并不拥有公共文化资源的机构或个人,也可以从事文化资源数据的采集、加工、生产。消费端是指文化消费场所或机构。线下文化消费场所分为两类,一类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校、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新华书店、农家书屋等文化教育设施;另一类是旅游服务场所、社区、购物中心、城市广场、商业街区、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云端是指服务于文化资源数据的存储、传输、交易和文化数字内容分发的机构,包括文化数据服务中心和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两类。

       塞夫表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旨在构建从文化资源到文化生产再到文化传播、文化消费的全新体系。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出发点,概括地说就是发力供给侧、激活文化资源,实现文化生产体系现代化。

       塞夫说,我们一定是聚焦文化大数据,交易的是文化大数据中的数据,不是其他数据;要明晰数据是不可能区域化、行业化细分的,必须由国家级平台来支撑,否则无法真正形成规模化统一大市场;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不能单独去衡量和评估,它是行政性与市场化相结合,是中央行政支撑、各级政府推进,最后市场来呈现这样的一个交易中心,不是某一个企业的一个交易系统,它是靠一个国家工程来支撑的,文化大数据体系的数据供给是基于国家工程的支撑,可以得到有效保障。

       实现专网互联网关联分发

       近些年,一直在推动国家大数据平台体系的建设工作, 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等政策,但是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大数据技术平台,各行业数据依然散落于各系统内部,没有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实际上依然处于“数据孤岛”“系统孤岛” 的状态。

       跨越“数字鸿沟”,文化机构存在以下担忧。一是盗版问题,即如何保护数字版权。二是数据安全,文化数据属于国家、民族的核心信息资源,特别是文化基因数据,其地位同生物基因数据一样重要,确保数据安全是第一位的。三是投入产出失衡,这些年一些文化机构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始终没有解决数字化新业务同传统业务的融合,新业务尚未实现盈亏平衡。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给出了技术解决方案:一是形成国家文化专网;二是加强标识解析体系建设。

       “跨越数据鸿沟、打通数据孤岛,与实现专网互联网关联分发等问题异曲同工。”塞夫认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要基于专网,但是依托大数据体系生产的文化数字内容,要能够实现跨域分发,这样才能实现最大化的数据资产价值转化,直达消费端,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造福老百姓。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郭全中表示,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是文化数字化的新基建。一是在技术能力上,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二是在算力服务上,构建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为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低成本、广覆盖、可靠安全的算力服务;三是在基础平台建设上,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完善结算支付功能,服务文化资源数据的存储、传输、交易和文化数字内容分发;四是在数据分析服务上,鼓励多元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共同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汇聚文化数据信息, 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业态的数据流通和协同治理,并与互联网消费平台衔接,为文化数字内容提供多网多终端分发服务,提供精准数据分析服务;五是在交易服务功能上,文化产权交易机构为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确权、评估、匹配、交易、分发等提供专业服务。

       大数据资源是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燃料和动力,这需要强化文化大数据资源的积累和转化。郭全中说:“加快文化存量资源的数据化;建立起文化大数据资源积累和交易的体制机制;以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为重点内容;以移动端应用为重点, 实现线上与线下、文化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

  随时随地了解最新ICT产业资讯,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chnsourcing",关注中国外包网官方微信。

作者:徐平 路滢月 编辑:崔蕾

标签: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已有0条微评
还可以输入 140 个字
新浪微博评论
推荐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取得新成效、推动高水平开放迈出...
开拓进取 引领未来|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十大人物(2019...
即日起至2020年5月8日,“中国最具影响力服务贸易(...
为加快中国呼叫中心产业发展,提升中国呼叫中心运营管理水...
即日起至2020年5月8日,“中国最具影响力金融服务企...
专题
点击排行榜
电话:+86-22-66211566
传真:+86-22-66211568
邮箱:info@devott.com
Copyright © 2007 - 2023 Chnsourci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运营支持: 天津鼎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B2-20080229-1